自16世紀末開始運營的日本最大金銀礦山
相川金銀山在16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金產量傲居日本第一,從江戶時代至明治時代中期,由國家管理,出產的金全部用作貨幣,長期以來一直支撐著國家財政。明治時代實現機械化,開始大規模生產,但舊時代的遺蹟未被破壞,留下了大量顯示金生產技術的悠久歷史資產。
江戶時代
據說相川金銀山是鶴子銀山的山師(尋礦者)們在尋找新礦脈時進入相川的山中而發現的。整個江戶時代,開採出金約40噸,銀約1800噸,曾是日本最大金銀礦山。據說相川開始開採金銀後,由於很多人從島外前來,曾經僅海邊有十幾戶人家的相川,人口規模一度新增到了5萬人。
起初,人們聚集在靠近礦山的上相川建造城鎮,但很快又以在面向大海的臺地前端建造的佐渡奉行所為中心,按照不同職業有計劃地建造了京町、米屋町、味噌屋町等小鎮。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大米、木材、衣服等人們生活所需的物資從全國各地運來。另一方面,佐渡島內也開始盛行面向礦山的物品生產。另外,還利用挖掘坑道的技術和量測技術等,在島內各地的海岸斜坡及山坡空地開發了新稻田。
相川金銀山開採出的部分金與西三川的砂金一起在相川被鑄造成小金幣,和銀一起從小木港運往江戶。幕府將這些金銀用作政治及對外貿易的資金。但到了17世紀後半期,隨著優質礦石越來越少,坑道也越來越深,湧出的水越來越難以處理,金銀產量亦大幅下降。為了復興礦山需要引進新技術,雖然透過開挖疏水道及改良排水工具而恢復了活力,但18世紀後半期以後,未能發現新礦脈,礦山逐漸衰退。
道遊之割戶
這是相川金銀山的象徵,頂部的地表挖掘遺蹟深74公尺,寬30公尺,是江戶時代人力挖掘而成。底部的大洞是明治時代以後使用炸藥開採的痕跡。(國家史蹟、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佐渡金銀山繪卷
進行從開採到小金幣鑄造的礦山在全日本也僅有佐渡,日本國內外現存100多幅描繪其工序的礦山畫卷。從畫卷可以詳細追溯礦山技術與礦山運營的變遷。
為金銀礦山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佐渡奉行
整個江戶時代,幕府派出的奉行達102人。介紹其中為佐渡金銀山的發展做出過特別貢獻的奉行。
大久保長安
1603年-1613年期間擔任奉行
1603年,德川家康任命其為佐渡代官(即後來的奉行)。除佐渡奉行之外,其還兼任甲斐奉行、石見奉行、伊豆奉行等。其不僅將石見銀山的技術及運營方法引入佐渡金銀山,還在相川建造了奉行所有規劃地建造城鎮,並修建了通往礦山的道路和港口。金銀產量創歷來之最,為相川帶來特別繁榮。
由大久保長安建造於1603(慶長8)年,是佐渡的礦山運營與行政中心。2000(平成12)年恢復了安政時期的原貌。(國家史蹟、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此為大久保長安在臺地上建造的礦山城鎮。沿著連接金銀礦山和奉行所的街道,江戶時代的房屋和近代礦山工人的員工住宅等各時代的建築物鱗次櫛比,講述著礦山的歷史。(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此為安土桃山時代隨著相川金銀山的開發而形成的礦山聚落,是礦山城鎮相川的發源地。江戶時代初期非常繁榮,甚至被稱為「上相川千軒」,據說有22、23个小鎮。(國家史蹟、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荻原重秀
1690年-1712年期間擔任奉行
至17世紀後半期,礦石開採場所逐漸深入地下,深受坑道內湧出的水所困擾。此時擔任佐渡奉行的荻原重秀挖掘了疏水坑道,使坑內積存的湧水流入大海。
全長1.1公里的「南澤疎水道」用了近五年時間手工挖掘地下岩盤而成。隨著這條疏水道的開通,金銀產量再次增加。
南澤疎水道
從1691(元祿4)年開始,耗時5年用鑿子和錘子挖掘通向大海約1公里的疎水道。坑內湧出的水至今仍不斷流入日本海。(國家史蹟、國家重要文化景觀)
石谷清昌
1756年-1759年期間擔任奉行職位
其就免除租稅、發展產業、奉行所的組織等相關問題向幕府提交了意見書,進行了重大改革。此外,其將分散在城鎮上各處工作的冶煉師聚集至奉行所內,設立了「寄勝場」,提高了作業效率。